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品人间烟火气 寻老街美食源 世界聚看点

2023-06-24 21:20:04 来源:营口发布

寻辽河文化,品河海风情, 尝海鲜美食,居幸福港城。《行走营口》带你发现营口之美,感受营口之好。

营口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早在26万年以前,人类文明的曙光就照亮了金牛山人的家园,掀开了人类栖居东北亚的帷幕。从远古人类的繁衍到汉、辽、金等政权的频繁更迭,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交流,推动着营口历史文化发展的同时,营口的饮食文化也在传承中维系与交融。清代以来,没沟营渐具城市雏形,随着162年前营口港的开埠,营口成为中国东北最早的对外通商口岸,让营口成为当时东北最繁荣的贸易良港,也一度是东北的金融中心。

营口的饮食文化在历史长河的不断沉淀与升华中,更显深沉。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营口既有适宜耕种的富饶土地,又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渔家文化、埠头文化、农耕文化在这里相互融合。自营口通商开埠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云集营口,他们的饮食口味也影响了营口的餐饮文化,自成一派的营菜孕育而生,营菜在东北本地菜的基础上,融合鲁、秦、晋、川等地菜系特色,更加具有多元性与包容性。


(资料图)

辽河老街是营口历史的见证者之一,历史的厚重并没有让这里沉寂,与新时代各种元素的碰撞反而让辽河老街更添生命力。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如今,每到傍晚,大批市民与游人来到此地,辽河老街成为当下营口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我们今天就为想来营口旅行的朋友们做一个街头美食攻略。

刘记潼关肉夹馍是辽河老街上的一家网红店,也是每个寻香而来的美食爱好者的打卡地。一张夹肉的饼,在营口美食江湖中的地位,从人们排队等候的期盼中可见一斑。

肉夹馍是陕西特色小吃,其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代。据史料记载,腊汁肉在战国时称为“寒肉”。当时位于秦晋豫三角地带的韩国,已经掌握制作腊汁肉的技术了,秦灭韩后,制作工艺传进长安。清代,营口开埠后随着水运航路的不断延伸和扩张,来自陕西的秦商,带着茶叶等地方特产,来到营口进行贸易,也带来了陕西的美食。

当时的营口,重要的贸易形式是“大屋子”,近代营口的大屋子有三种功能,第一是中介,主要经营代办业务,以收取中介手续费;第二种功能是仓库,为交易货物提供仓储服务;另外就是宾馆,为往来客商提供食宿。贸易的往来不仅带来了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饮食与文化的交流,来自秦地的美食口味与营口的饮食文化相互融合,并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间不断延续发展。

摊位上忙着烤馍的人叫刘永明,是一个地道的营口人,大学学习的就是食品营养。12年前,因为要偿还父亲生前患病所欠的医药费,刘永明辞掉在外地的工作,与母亲一起在老街经营起了这家叫刘记潼关肉夹馍的小店。

店主刘永明告诉我们,12年前老街招商,他就想比量比量,没想到一干就干了这么多年。肉夹馍除了卤的肉要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打馍更是关键,因为是死面饼,又是硬面,所以揉面,擀面,卷皮,对手法的讲究,绝非发面的白吉馍可比。加上讲究的划丝,烙制与烤制的火候控制,那真的是整套的功夫活,对他而言打得一炉好馍,确实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打馍要用一点油,北方人喜欢吃油大一点的食物,东北人爱吃肉,夹就得要多夹点。他依仗自己的独门秘笈,在十多年的经营中抓住了营口人的“胃”。

肥瘦相间的猪肉,在长达十几个小时的炖煮中,肥肉的脂肪慢慢溶于高汤之中,瘦肉被煨得酥酥烂烂,捞出锅,顶着热气儿,店主将一块肉香四溢的腊汁肉按在砧板上,再配上一个新鲜的青椒,切刀快速起落间,一块块浸染着秘制汤汁的猪肉与清脆爽口的青椒在碰撞中完成了肉夹馍最为灵魂的部分,一张刚刚出炉面皮酥脆的潼关馍将其包裹,互为烘托,将各自滋味发挥到极致。一口咬下,馍香肉嫩,肥而不腻,回味无穷。

90后小夫妻张明和陈婷,在辽河老街上经营着一家叫沟沿鸡排的小店,问他们店名的由来才知道,原来俩人的老家都在大石桥市沟沿镇,所以店名就取了沟沿两字。2015年,两人在有鸡排加工经验的亲属家取经后,就开了这家店。平均每天都要卖出1000块鸡排。

鸡排是营口的特色饮食,张明夫妇将性情豪爽的营口人大口吃肉这一饮食风格严格的执行起来,手工制作的鸡排每一块鸡肉都不少于2两。黄标白羽鸡肉经过4小时的秘料腌制后,再薄薄覆上一层面包屑,在油锅里炸至金黄酥脆,配上特色酱料,咬上一口回味无穷。一位食客告诉记者:“他们家一直这么实惠,鸡排火候炸得也刚刚好,我很喜欢!”

店主张明说,他没有太多想法,只想做良心食品,诚信经营。

在老街上有一块大石头,一面写着“兴茂福油坊”,另一面横书“较准来称”,竖写“叁佰柒拾伍斤”,是当年兴茂福油磨坊所使用的一枚石权,也就是大秤砣。2016年市民胡先生把它赠送给老街时,工作人员曾称量过它的重量是374斤,经过百年风雨侵蚀,现在也只减少了一斤的重量。透过这枚石权,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这座城市曾经的繁华和风雨,更能体味到流传至今的诚信经营理念。

在老街的各种美食中,食用油是不可或缺的。晚清与民国时期营口油坊业非常发达。在营口辽河老街上就有着永和祥油坊旧址、永和同油坊旧址。

1861年营口对外开埠后,营口民族商业资本进入了发展期,营口的商品贸易迅速发展,在输出贸易中大豆及其制品豆饼、豆油占有重要地位。豆货贸易的大量出口,刺激了营口油坊业的飞速发展。有人甚至说油坊是东北最早实现机器生产的行业,是东北近代化的开端。

营口的油坊最初是以牲畜为动力,使用旧式的楔式压榨机,1896年,英国太古洋行创办了新式油坊,采用螺旋式蒸汽机榨油,此后不断有油坊采用机器榨油,大大提高了油坊的生产效率,也使得油坊业成为营口近代最早实现由工场作坊向机器生产的转变。

老街上的美食大多以碳水美食为主。有人说碳水是街头小吃的精华,不同的谷物催生了不同形态的碳水美食。各种食材的跨界组合,激发了人们全新的味蕾感受。在21世纪的今天,开放与包容的理念正深入营口的每个角落,营口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高,各种文化在营口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交流碰撞,为营口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老街上的壹家锅盔,店主的爱人来自于湖北,他们所经营的这家锅盔店做的是地地道道的湖北口味的锅盔。因为是一家人经营的店铺,又是营口第一家湖北锅盔店,所以店铺的名字叫做“壹家锅盔”。锅盔外皮很薄很大,口感酥脆,所用的梅菜是老板娘的母亲从湖北当地收购的,每年要收购2000斤。店主在经营这家锅盔店的过程中,将湖北的美食口味与营口人的美食习惯相结合,不断地研发出了适合营口人民口味的锅盔。

双兴福冰淇淋店是老街的一块招牌,店铺所在的古建筑历史悠久,古色古香,是清末民初时期保留至今的古建筑。

双兴福旧址建于清末,坐南朝北,二层楼房,是整条街上最小开间、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最小的一座商号,条石基础,通体水泥罩面,墙面三根仿石柱直通女儿墙,整体匀称的立体感更显建筑挺拔,成为一座因正立面为“洋门脸”而引人瞩目的建筑。

双兴福最开始做的是水产品生意。从起初的渔业到现在的冷饮,变的是产品,不变的是历史传承下诚信经营的信念。

辽河老街是我国北方港口文化和民族工商业历史发展的缩影,是探究营口城建史与城建特色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被誉为东北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百年商铺博物馆。在此基础上建成的美食街,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特色。文化+美食+旅游,老街不断创新业态,引入新元素,激发商业活力,传统与新兴事物不断融合,老街逐步形成了一个开放、共享的公共休闲活动空间。

老街作为营口市区内的3A级景区,是向游客们展示营口风貌的窗口。历史的厚重与营口如今的开放和包容在老街的发展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走在老街,浓浓的烟火气扑面而来,街头美食的香气扑鼻,向人们展现着这座城市的温暖与热情。

来源:营口日报

标签: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上一篇:刘颖婷_关于刘颖婷的介绍|焦点日报
历史
游戏